|
|
關於買小提琴 近來有許多家長尋問如何買小提琴,因每位家長的要求及小朋友學習琴藝的過程不盡相同,心目中的提琴也千差萬別,在這個短篇撰文裡無法盡述所有撰琴的細節,但讓我們從粗淺的相關知識開始,對小提琴的價值有些了解。 目前有許多琴在市場上供消費者撰購,這些琴大概可依下列項來分類, 新琴 一:以降低成本大量製造為首要考量的琴 二:講究品質,嚴格品管的量產琴 三:由個人工作室製作的琴 舊琴(古琴) 一:以年代區分的琴 二:以作者的知名度區分 三:依產地區分 新琴 ------------------------ 一:以降低成本大量製造為首要考量的琴 目前生產小提琴的思維與十七世紀時的小提琴生產幾乎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思考模式,在歐洲產業革命,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在也不是貴族的專屬,樂器普及到一般人民,這種時代的大潮流使得從前貴族才擁有的樂器,一下子普及到一般大眾,市場需求一下子熱烙起來,因此有許多的製琴家出現,同時,也有企業家結合了工藝家研製低成本的,售價容易為一般大眾接受的琴,這就是大量生產小提琴的開始。 值得例舉的是在1873年法國的Mirecourt地方,發明了使用蒸汽將木材軟化,經過高壓的程序,在固定的模板下生產弦樂器的響板,小提琴之外大提琴等,甚至連巨大的低音琴也在生產之列,龐大的生產量向世界各地輸出,通常在琴裡的標籤寫著(JTL, Medio-Fino, Dulcis Fortis)。 另一個例子是在德國,1618到1648年的戰爭後有許多新教徒避難到阿爾必斯山下,形成一個人口約兩萬人的城市,其中就有約七千人從事小提琴生產的工作,使得原本就在故鄉製作小提琴的工作者成為製琴組織裡的老板(這老板的身分有點像台灣農會裡的理事),這群外來者在組織下像是奴隸般的工作,製琴採用分業分工,像是製作響板的工匠就專製琴板,刻製琴頭的人不會製作側板,他們以打(十二單位)計算工酬,這個製琴組織一直延續到1940年左右,所有的琴都是手工製造,這地域的製琴繁榮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美國還為了琴的貿易在此設立領事館,大戰開始後,此地的製琴業就沒落了。 日本在大正年間鈴木政吉先生曾到此地考察,返日後在名古屋設立鈴木製琴場(日本最初的量產琴),這是日本量產琴的開始。 義大利琴也有分工分業的量產歷史。 在大量製琴的歷史裡不乏純手工的琴,它們有一個特點,就是低廉的工資,這種生活水平的落差,成為能夠大量生產的主要條件。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有類似這樣的有利的生產條件。 之所以能大量生產另一個就是生產機具的發明,法國的蒸汽壓制就是一個例子。 降低製作成本對所有的消費者而言,能低價購入從容窺視提琴的世界,這是非常好的事情。 二:講究品質,嚴格品管的量產琴 量產琴的世界裡也有一絲不苟的製琴廠,通常量產琴大都為降低製作成本為第一考量(他們必須要降低售價與它種品牌競爭),但在市場競爭後原有的舊廠(老字號的廠家),為了要與新成立的新廠競爭,品管就會更嚴格,對材料的要求也將更嚴謹,產品更被分為無數的等級,不同的價錢,爭取不同層面的使用者。 三:由個人工作室製作的琴 在十六世紀時幾乎所有的提琴都是由個人工作室承製,但是在產業革命之後因為人們對經濟的思維改變,使得量產琴幾乎取得市場的主導權,這種改變衝擊所有的個人製琴工作室,無論是義大利,法國,德國都免不了這個無法阻擋的潮流,現在由個人承製的製琴方式再度崛起,究其原委,筆者認為是因全球的資訊流通速度加快,運輸的方法更新之故,叮嚀製作的手工琴經得起時間考驗也是原因之一吧。 由個人或家族(爸爸和兒子)組成的工作室從十六世紀初就開始承製小提琴,再歐洲各國形成不同的系統及流派,關於各國的(有時候不能用國家來區分,因為他們常移居他國)承傳,容筆者另文撰述。 因每位作者的承傳不同,又加入屬於自己體會的音響共鳴技術,因此在琴的某些部位會有一些特徵,這是量產琴上所沒有的。 以上是新琴的大概情形。 |